爷爷!
什么叫舌诊?
舌诊为什么可以诊断疾病?
爷爷回答到 在《伤寒论》 中也曾说: “上工望而知之, 中工问而知之, 下工脉而知之”。
中医西诊以望诊为首, 绝非偶然, 而是别有深意的, 正如上面所说。
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, 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, 奇效舌诊及望 舌用药法。
望舌诊病是中医西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, 具有悠久的历史, 可 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。
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(公元前 407 年 - 公元前 310 年, 河北省任丘市人), 扁 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西种诊查疾病的方法。
汉代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 论》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元代《敖氏伤寒金 镜录》 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。
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, 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, 总结出一套“温病察 舌” 的方法, 对温病的分型、 分期、 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。
明 · 王景韩《神验医宗舌镜》中说: “内有是症, 外有是舌”。
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?
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, 首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, 又与人体的西 肢百骸相连。
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, 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 舌象上, 所谓“有诸内者, 必形于诸外” ( 出自《丹溪心法》) 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 也说“视其外应 , 以知其内者, 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, 斯以知其内, 盖有诸内者, 必形诸外”。
清 · 杨云峰《临证验舌法》论: “即凡内外杂证, 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。
据舌以分虚 实 , 而虚 实 不 爽焉; 据舌以分 阴阳 , 而 阴阳 不 谬焉; 据舌以分脏腑, 配 主方, 而脏腑不 差 , 主方不 谬焉 。
危急疑 难之 顷 , 往往 证无可 参 , 脉无可 按 , 而 惟 以舌为 凭 。
妇女幼稚 之病, 往往 闻之无 息 , 问之无 声 , 而 惟 有舌可验。
” 又说: “舌者, 心之 苗 也。
五脏六腑之 大 主, 其气通于 此 , 其 窍开 于 此 者也。
查诸脏腑 图 , 脾 、 肺 、 肝 、 肾 , 无不 系根 于心。
核 诸经络, 考手足阴阳 , 无脉不通 于舌, 则知经络脏腑之病, 不独伤寒发热, 有 苔 可验, 即凡内外杂症, 亦 无一 不呈其形、 着其色于舌。
听起来太深奥,大道至简解释一下。
打个比方。
把胃比着一个炉火灶,上面的舌头就是一口锅,如果身体有热 ,舌苔就会红,就像烧红的锅底一样,如果身体内部有热,舌头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。
如果这种热集中在舌尖,中医可能会解释为“心火过旺”。
心火过旺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症状,比如口干、烦躁、失眠、甚至是舌尖上出现溃疡。
这些都是身体“上火”的信号,提示我们可能需要调整饮食,减少辛辣、油腻食物的摄入,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休息,必要时可以咨询中医专家,通过中药或其他治疗方法来调理身体。
如果身体过寒,舌头可能会表现为舌体胖大、舌苔白厚、舌质黯红、舌下静脉曲张或舌体青紫等症状。
这些表现与寒邪侵袭或体内阳气不足有关,可能需要通过温阳散寒的方法来调理。
身体太寒就好比炉火太小或者没有火,没有能量,舌头上就会舌体胖大因为没有火身体运化不开,舌头撑满整个口腔把牙齿印在上面产生齿痕舌 ,这是因为寒邪可能导致体内气机不畅,水湿停滞,使得舌头显得肿大。
同时,舌体胖大可能会导致舌头边缘受到牙齿的压迫,从而产生齿痕。
这些症状通常与脾胃虚弱、气血不足、湿气重等中医理论中的体质有关。
在中医诊断中,舌象是评估身体健康的重要依据。
太厉害了,晓鹏茅塞顿开当了30年西医,中医知识博大精深才是中华葵宝。